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大学 | 在港中大(深圳)学电子信息工程, 你会遇到这样的老师






电子信息工程


本篇推文带你快速了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


如今计算机、信息和通信技术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互联网相关的新产品及服务(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等)正在蓬勃发展。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作为我国通信、电子信息和计算机工业最重要的基地之一,急需具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新支柱产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致力建立成为世界级的教育和科研重镇,决心在信息、大数据、新能源、国际金融和物流等领域展开国际前沿的研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会全球招聘一流学者加盟,精编学科课程,并配置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本专业属于前沿专业,以教授电子信息、计算机工程的基本知识及技能为主,学生们也将有许多机会在课堂上和实验室里与教师及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及学习。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设有两个专修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和电子工程方向。





·


本期推文为您介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部分授课老师


计算机工程方向崔曙光教授、黄建伟教授、裴有康教授、梁灏锵教授、黄锐教授、许杰教授、朱建教授、张纵辉教授、赵俊华教授、蔡玮教授、陈俊挺教授、韩晓光教授、雷顺波教授、罗元教授、林天麟教授、李镇教授、钱辉环教授、沈闓明教授、孙正隆教授、唐晓莹教授、王方鑫教授、吴辰晔教授、俞江帆教授、杨升浩教授、尹峰教授、张焯然教授、朱熹教授、张功球教授、陈怿教授、林立德高级讲师


电子工程方向:崔曙光教授、黄建伟教授、甘培润教授、李东教授、潘文安教授、许杰教授、张纵辉教授、黄川教授、赵俊华教授、沈颖祺教授、周艳教授、张昭宇教授、陈俊挺教授、沈闓明教授、雷顺波教授、唐晓莹教授、吴辰晔教授、杨升浩教授、尹峰教授、刘寻教授、吴亮教授




1

1

1

崔曙光

冠名校长讲座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

硕士(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学士(中国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领域

数据分析和信息系统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崔曙光教授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全球高被引学者、IEEE Fellow、深圳市杰出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人。崔教授于2005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UC Davis等多所美国大学任教至讲座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理工学院执行院长、未来智联网络研究院院长、港中深-京东集团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崔教授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数据驱动、AI赋能的大规模系统控制和资源管理。他已在国际一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280多篇论文,是IEEE信号处理协会2012年最佳论文奖获得者,并曾担任多个IEEE国际会议的主席和程序委员会主席,两个IEEE国际期刊的指导委员会成员、主席,多个IEEE国际期刊的编委和领域主编,IEEE无线技术委员会的主席。他在2013年当选IEEE Fellow(博士毕业8年内入选,IEEE历史上最快之一),在2014年入选IEEE通信协会杰出讲师、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和ScienceWatch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科学家名单。在2017年10月,基于其在物联网和数据分析领域的学术声誉,他应阿里巴巴集团的邀请到杭州,作为13名科学家之一为阿里巴巴达摩院的成立提供了战略性意见。崔教授在2020年获得IEEE ICC最佳论文奖、IEEE ICIP最佳论文列表、IEEE GLOBECOM最佳论文奖、中国ICT2020创新应用奖、Chinagraph首个图形开源数据集奖、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1

2

1

黄建伟

校长讲座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美国西北大学)

硕士(美国西北大学)

学士(中国东南大学)

 

研究领域

群体智能,网络优化和经济学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黄建伟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理工学院副院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他是IEEE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珠江科技领军人才、深圳市鹏城特聘教授、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者、汤森路透计算机科学领域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他现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JCR 1区,影响因子 5.2)主编,曾任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副主编。


黄建伟长期专注于网络通信与网络,网络经济学和群体智能交叉领域的开创性研究,总共发表了7本学术专著,300余篇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论文,谷歌学术超过 13000,H-Index为 58。他的论文九次获得国际会议和期刊的最佳论文奖,包含2011年IEEE马可尼无线通信论文奖,以及 GLOBECOM / WiOpt / SmarGridComm / WiCON / APCC 等会议的最佳论文奖。 


他获得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青年研究学者奖、2009年IEEE通信协会亚太杰出青年研究学者奖。他先后担任6个国际一流期刊的编委,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 Cognitive Radio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他历任IEEE通信学会认知网络专委会主席、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主席以及IEEE通信学会亚太分会技术委员会主席。他获得2015年IEEE通信学会多媒体通信专委员会杰出服务奖和2010年IEEE GLOBECOM卓越服务奖。




1

3

1

裴有康

校长讲座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

硕士(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

学士(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

 

研究领域

气溶胶科学与技术,纳米颗粒工程技术,以及它们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裴有康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校长讲座教授、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麦克奈特杰出教授和LM Fingerson/TSI主席。他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明尼苏达大学颗粒技术实验室的主任。同时他也是过滤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由20个国际领先的过滤公司组成。他在气溶胶和纳米颗粒领域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已发表超过300篇论文,获得40多项专利。所开发的PM2.5测试仪器已获得广泛应用。曾获多个奖项,包括马克斯·普朗克研究奖(著名德国国家级奖项,1993年)、洪堡高级科学家研究奖(著名德国国家级奖项,2000年)、福克斯纪念奖(美、德、日气溶胶协会授予的最高奖项,2010年)。


裴教授研究领域集中在气溶胶科学与技术、纳米颗粒工程技术,以及它们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他开发了发尘、采样和测量颗粒物的系列仪器。他的基础研究包括气溶胶带电和中和,气溶胶采样、传输和沉降,以及空气/气相/液体过滤。裴教授主导的过滤研究中心(CFR)由21个国际领先的过滤公司组成,已经成为国际领先的空气过滤研究中心。目前,他正在领导CFR的成员公司致力为世界最急迫环境问题(大城市PM2.5污染问题)提供过滤解决方案。





1

4

1

甘培润

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麻省理工学院)

硕士(麻省理工学院)

学士(麻省理工学院)

 

研究领域

通讯理论与系统,统计与应用数学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个人简介


Pooi-Yuen KAM教授出生于马来西亚,在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完成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学习。在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以教授的身份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职接近四十年。他于2019年5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1

5

1

李东

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美国纽约大学)

硕士(美国纽约大学)

学士(台湾成功大学)

 

研究领域

网络理论,互联网与应用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李东教授于1971年从台湾成功大学获得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分别于1976年和1977年从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现纽约大学Tandon工学院)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目前,他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教授。2013年至2017年,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致远讲座教授。1991年至2013年,他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讲座教授。1991年至1993年,他曾任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 University(现纽约大学Tandon工学院)电子工程学系教授。1989年至1991年,他曾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兼仼副教授。1977年至1983年期间, 他在AT&T贝尔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1983至1993年,在贝尔通信实验室(现Telcordia Technologies)工作。他是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及中国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HKIE Fellow)。他曾获得许多奖章,其中包括国际电机及电子工程通信学会的1989年Leonard G. Abraham奖,以及1999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曾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的编辑,并且担任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编辑。



1

6

1

梁灏锵

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伦敦大学学院)

硕士(牛津大学)

学士(麦吉尔大学)

 

研究领域

运用深度知识的自学媒体搜索引擎,多媒体大数据分析,强化学习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梁灏锵教授分别以一等荣誉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数学学士学位,在牛津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以及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他曾在欧洲担任过多项学术职位,包括伦敦大学的讲座教授和系主任。他在澳亚洲的学术职位包括亚维多利亚大学基础讲座教授,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的正教授。


他拥有两项美国专利,其出版物包括五本书和150多篇研究论文,在研究界,他曾担任主要国际会议的主席和程序委会主席、主题演讲人、小组专家以及指导会主席。除了为十本国际期刊的编辑做出贡献外,他还担任过模式识别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attern Recognition)多媒体和视觉信息系统技术委员会主席,以及国际标准(ISO)MPEG 的委员,为数字多媒体制定标准,在塑造有影响力的MPEG-7国际标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他被列入世界名人录、21世纪伟大思想家、国际传记词典以及大洋洲和太平洋国家的名人录。他是英国计算机学会会士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制造和商业协会会士。




1

7

1

黄川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美国德州A&M大学)

硕士(电子科技大学)

学士(电子科技大学)


研究领域

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特别是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无线通信系统和频谱感知管理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黄川教授于2012年获得美国德州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电子工程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副研究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助理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2020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2016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


他的研究方向是无线通信、通信信号处理、人工智能和优化理论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黄川教授已经发表专著2部、专著章节1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IEEE等期刊论文40余篇。承担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联合基金等项目,总金额超过1000万人民币,相关成果在国家重大事件中得到应用。他担任了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Acces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的编辑,也是中国通信协会高级会员、IEEE亚太通信协会下属会员发展分委会的秘书、IEEE通信协会学生竞赛委员会的委员。他还担任了IEEE GLOBECOM、IEEE ICCC等多个国际会议的分会和研讨会的主席,并应邀在多个国际知名的无线通信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1

8

1

黄锐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罗格斯大学)

工学硕士(中国科学院)

理学学士(北京大学)


研究领域

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黄锐教授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99年),中科院自动化所(工学硕士,2002年),和美国罗格斯大学(博士,2008年)。博士毕业后他在罗格斯大学继续从事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回到中国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教职。2012年至2016年,他曾在NEC中国研究院担任研究员,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


黄教授在数据降维和子空间分析、可变形模型(deformable models)、概率图模型等方法以及它们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做过大量研究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智能视频监控相关的研究,包括行人的检测、跟踪与识别等。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计算机视觉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黄教授已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过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





1

9

1

潘文安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

硕士(日本筑波大学)

学士(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领域

智慧物联网,机器学习,卫星遥感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潘文安教授先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并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硕士以及哲学博士学位。他于2006年至200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在求学期间,获得了日本政府文部省、香港政府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以及香港裘槎基金的慷慨支持。


潘教授于201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长期在世界500强公司科研机构包括华为(美国)、三菱(波士顿)和索尼(东京)从事前沿科研工作。潘教授现在的研究方向包括智慧物联网以及机器学习在通信和卫星遥感领域的应用。他担任港中大(深圳)-中科辰新卫星通信与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主任(2020年至2025年)以及深圳市物联网智能系统与无线网络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8年至2020年)。


潘教授于2010年至2014年曾担任无线通信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的副主编。潘教授在无线通讯领域的国际顶级杂志和会议共发表70多篇技术论文,论文引用已超过2500次。其中他的著书“多载体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于2007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出版社所出版,至今已被1200多个世界各国的著名图书馆所收录,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M.I.T.图书馆。潘教授曾多次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国际著名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包括IEEE VTC'06 Fall、IEEE ICC'08和IEEE Infocom'09。


潘教授在港中大深圳担任的行政职务包括祥波书院副院长(2020年至今)以及诺贝尔班班主任(2018年至今)等。他于2016年至2019年曾担任理工学院助理院长(学生事务)。





1

10

1

沈颖祺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

硕士(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

学士(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


研究领域

信息与编码理论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个人简介


沈颖祺教授在199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学士学位,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在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在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他是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的研究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分布式存储系统的编码、无线网络的序列设计以及抽象数学在工程的应用。



1

11

1

许杰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领域

无线通信,无线能量传输,无人机通信,移动边缘计算和机器学习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许杰,2007年和2012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员、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广东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无线能量传输、无人机通信、移动边缘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谷歌引用5800余次,其中,1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3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曾获得2019年IEEE通信学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IEEE无线通信技术委员会杰出青年学者奖、2017年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青年学者论文奖、2019年中国国际通信大会(IEEE/CIC ICCC)最佳论文奖、爱思唯尔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先后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的编委,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的客座编辑,以及2019年IEEE全球通信大会(IEEE Globecom 2019)无线通信分会共同主席。






1

12

1

朱建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研究领域

软体智能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及智能材料和结构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个人简介


朱建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在此之前,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职助理教授。朱建博士于2008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他的研究兴趣在于软体智能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及智能材料和结构。




1

13

1

周艳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瑞典皇家工学院)

硕士(香港理工大学)

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领域

自旋电子学,微波通讯,数据存储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周艳博士在2003年从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5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并于2009年从瑞典皇家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新一代自旋电子学器件研究,包括自旋电子振荡器、磁存储器和磁斯格明子的信息处理和存储应用。他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包括一篇Proceedings of the IEEE,一Nature Physics,一篇Nature Electronics,六篇Nature Communications,一NPG Asia Materials和两篇Nano Letters,他引累计约4000次。其中七篇文章入选Web Of Science Highly Cited paper。他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以及Scientific Reports前100被引用徽章。他的研究工作被Phys.org,Science Daily,IEEE Spectrum,Storage Newsletter等广泛报道。周教授现担任IEEE高级会员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磁电领域专业期刊IEEE Magnetics Letters 编委会成员(Editorial Board Member)。他同时也是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Material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Nano Letters,Physical Review X,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ic Devices等期刊的审稿人。除了进行尖端研究外,他还致力于高质量教学,于2018年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首届“校长模范教学奖”。



1

14

1

张昭宇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加州理工学院)

硕士(中国科技大学)

学士(中国科技大学)


研究领域

半导体激光器,纳米光子学,有机发光器件,钙钛矿光电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张昭宇教授分别于1998年和2001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应用力学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2007年获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1年,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同时受聘于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2011年至2015年,他受聘北京大学副教授,成立纳米光电子实验室“Nano OptoElectronics Lab(NOEL)”。2015年,他入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16年作为负责人获得深圳半导体激光器重点实验室项目支持并任实验室主任。他主要的工作成绩包括制成第一个红光光子晶体激光器、第一个尺寸小于1微米的激光器、第一个微流控染料激光器、第一个光泵浦可单片集成硅基光子晶体激光器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Physics Review Letters、Optica、Photonics research、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国际刊物发表多篇文章。



1

15

1

张纵辉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台湾清华大学)

学士(台湾清华大学)


研究领域

信号处理,无线通信,优化方法,智能电网,数据分析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张纵辉教授分别于2003年与2008年自台湾清华大学取得电机工程学士与通讯工程博士学位。在2012年8月到2015年7月期间,他在台湾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自2015年8月,张教授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并于2018年8月担任长聘副教授。在担任教职以前,张教授先后在台湾清华大学(2008年至2011年)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011年至2012年)担任博士后研究员。张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于通信系统与机器学习中的关键信号处理与优化方法。


张教授在2014年获得台湾科技大学年轻学者研究奖,2015年获得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年轻学者奖,2018年获得IEEE信号处理学会最佳论文奖。他曾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与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VER NETWORKS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目前,张教授是IEEE OPEN 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的编委,他也是IEEE信号处理学会通信与网络信号处理技术委员会(IEEE SPS SPCOM TC)的成员。





1

16

1

赵俊华

副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学士(中国西安交通大学)


研究领域

电力系统分析与计算,智能电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电力市场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赵俊华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副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实验室主任、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他回国前担任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智能电网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有11年的电力行业从业经验。长期从事智能电网、电力市场、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国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超过100篇,IEEE Transactions收录论文50篇。发表的论文被国内外引用8500次,H-index为46(根据Google Scholar统计)。合著英文著作两部。2017年获澳大利亚达沃斯论坛(ADC Forum)授予青年科学家奖(Young Scientist of the Future)。2017年获国家科技部“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中文科技期刊论文”奖。2016年获得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授予最佳审稿人奖。2014年获得IEEE电力与能源大会(IEEE PES General Meeting)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2013年与国内学者合作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2020年获深圳特区金融学会重点课题评选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工业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参与开发的多个软件产品先后应用于纽约爱迪生公司、港灯集团、广东省能源集团、中海油、大唐发电等大型能源企业。招商银行总部特聘能源行业专家。《澳大利亚国家展望报告(Australian National Outlook)》特邀外部专家。IEEE 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on Active Distribution Grids and Microgrids联合主席。IEEE PES SBLC(Smart Building,Load and Customer)亚太工作组秘书,国际智能电网联盟(GSGF)“Interfaces of Grid Users/ Focus on EV and Local Storage”专家组成员。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



1

17

1

蔡玮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硕士(韩国首尔大学)

学士(厦门大学)


研究领域

区块链,人机交互,交互多媒体,游戏系统,云-边缘系统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蔡玮教授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软件工程系,2011年获韩国首尔大学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2016年获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并于2016年至2018年期间在该校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求学期间曾赴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从事访问研究工作。


蔡玮教授于2018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云系统实验室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交互多媒体与网络分布式系统,近期研究兴趣主要包括元宇宙、游戏系统、区块链、群体智能等,目前已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发表60余篇论文,曾荣获2019 ACM BSCI最佳学生论文奖、2018年中国区块链大会最佳论文奖、2015年度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CloudCom2014、SmartComp2014以及CloudComp2013最佳论文奖等。他是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的编委,并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Multimedia等期刊客座编辑,中国计算机协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人机交互专委会委员。






1

18

1

陈俊挺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科技大学)

学士(南京大学)


研究领域

信号处理,优化理论,博弈论,通信理论, 控制理论,机器学习,及其在无线通信,定位,水下网络,数据驱动的通信网中的应用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2015年至2018年期间,先后于法国EURECOM通信研究院,和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维特比工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期间致力于多个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洲研究理事会、和工业界科研项目的研究。研究项目涉及5G通信、无人机通信网、水下定位、以及数据驱动的通信网络系统。2014年访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LIDS实验室,从事博弈论与合作定位相关研究。




1

19

1

韩晓光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大学)

硕士(浙江大学)

学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领域

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医学图像处理,机器学习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韩晓光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校长青年学者。2009年本科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2011年获得浙江大学应用数学系硕士学位,2011年至2013年于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研究助理,之后于2017年获得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和医疗图像处理等,在该方向著名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顶级会议和期刊SIGGRAPH、CVPR、ICCV、ECCV、AAAI、ACM TOG、IEEE TVCG、IEEETIP、TPAMI等。他的工作曾获得CCF图形开源数据集奖,计算机图形学顶级会议Siggraph Asia 2013新兴技术最佳演示奖,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最佳论文列表(入选率分别为0.8%和0.4%),入选2021腾讯AI Lab犀牛鸟专项研究计划,他的团队于2018年11月获得IEEE ICDM 全球气象挑战赛冠军(参赛队伍1700多)。点击查看详情





1

20

1

雷顺波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大学)

学士(华中科技大学)


研究领域

电力与能源系统,电网交互型高能效建筑,基础设施弹性,优化,机器/强化学习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雷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他于2013年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学士学位,于2017年获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任访问学者(2015年至2017年),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至2019年),在密歇根大学电力与能源实验室任研究员(2019年至2021年)和访问研究员(2021年)。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电力与能源、优化和学习等。


雷博士已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等40余篇,包括一篇ESI高被引论文、一篇Wiley高下载量论文;曾受邀担任IET JoE特刊主编IEEE SmartGridComm和IET RPG等会议的技术委员会成员,以及IEEE PES GM和IEEE iSPEC等会议的分会场主席或联合主席。他是IEEE、INFORMS和ASME等学会下多个协会和委员会的成员。他曾获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最佳审稿人奖(2018年,2019年),U.S. Navy’s Office of Naval Research-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llege of Engineering优秀研究指导奖(2020年),以及University of Michigan Postdoctoral Association专业发展奖(2021年)。






1

21

1

罗元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硕士(北京邮电大学)

本科(天津大学)


研究领域

多智能体系统、网络优化和经济学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个人简介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罗元教授曾在帝国理工学院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项目涉及多智能体系统和网络优化和经济学。2014年访问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从事博弈论与群体智能相关研究。





1

22

1

刘寻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科技大学)

学士(浙江大学电气学院&竺可桢学院)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刘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分别于2011年和2017年在浙江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曾于美国高通公司担任高级设计工程师,从事最前沿的5G电路与系统设计,持有2项美国专利。担任集成电路设计领域顶级会议IEEE 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ISSCC)的技术委员会成员(TPC member),是目前电源管理子委员会中最年轻的成员。刘寻博士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期刊和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包括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最高级别期刊IEEE JSSC论文2篇和被誉为“芯片奥林匹克”IEEE ISSCC论文1篇。





1

23

1

林天麟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学士(香港中文大学)


研究领域

现场机器人,人机交互,智能控制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林天麟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高级会员、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2020年,林天麟教授的研究论文“FreeBOT:能任意连接、自由组合的模块化自重构机器人——设计与实现”获得了 IROS 2020 的机器人机构设计最佳论文奖。近期,林教授及其团队在ICRA 2021发表了七篇论文。


林教授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一级荣誉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多机器人系统、新型移动机器人及人机协作等。已发表2部专著,50多篇国际期刊论文及国际会议论文,获60多项授权专利。大部份论文均发表于机器人和自动化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及国际会议,如TRO、T-MECH、RA-L、JFR、ICRAIROS等。于2011年获得IEEE/ASME T-MECH最佳论文奖。他的研究成果还被包括Reuters、Discovery Channel和IEEE Spectrum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媒体报导。





1

24

1

李镇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大学)

硕士(中山大学)
学士(中山大学)


研究领域

深度学习,蛋白质结构预测,计算机视觉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李镇博士分别在2011年和2014年于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在2018年于香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李镇博士同时在2016年和2018年于芝加哥大学、丰田芝加哥研究院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工作。李镇博于2018年9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大数据研究院。


李镇博士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蛋白质结构预测,从序列层面到折叠层面。他是蛋白质结构预测竞赛CASP12冠军的主要成员,并获得PLOS CB 2018最新突破和创新奖项。他同时从事机器学习算法和三维计算机视觉问题的研究,例如RGB-D语意分割、形状补全等。 





1

25

1

钱辉环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学士(中国科技大学)


研究领域

机器人,智能系统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钱辉环教授200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工学学士。他于同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学系,担任助理研究员。2010年获得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在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助理教授。201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兼任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钱教授发表了2部专著、1部编著、100余篇国际期刊以及国际会议论文,并取得6项已获授权的专利。他正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主持完成2项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项目,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了10项在香港和内地的项目。由于其在全方位汽车转向界面方面的工作,钱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获得IEEE/ASME机电一体化学报的2011年度最佳论文奖。他近期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国际会议上多次获奖,包括IROS2020最佳应用论文提名奖、ROBIO2019最佳论文提名奖、ICAR2019最佳论文提名奖、WCICA2018最佳学生论文提名奖。他曾担任中国工程院院刊FITEE的机器人特刊副主编,现担任ICRA副主编、RSS领域主席。


他的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特别是海洋机器人、微纳机器人、智能艺术系统。





1

26

1

沈闓明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多伦多大学)

硕士(多伦多大学)

学士(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领域

优化,多用户信息论,无线通信,数据科学,机器学习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个人简介


沈闓明在2011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安全专业,辅修数学),之后在2013年和2020年依次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硕士及博士学位。自2020年起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他致力于优化理论和信息论方向的基础研究及其在无线通信、数据科学、机器学习领域的实际应用。




1

27

1

孙正隆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学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研究领域

医疗设备研发,系统建模,力传感与控制,人机交互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孙正隆博士,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工科学士学位(B. Eng., 2005),而后加入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下属的机器人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学位(M. Eng., 2008)和博士学位(Ph.D., 2014)。2008年至2009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集成手术系统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参与项目研发。博士毕业后加入了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成立的国际设计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他于2017年回国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教,现任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同时担任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负责人、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副主任。2020年4月,荣获IEEE高级会员称号。


孙教授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手术医疗机器人、人机交互与人机协作、多模态感知和仿生机器人。博士期间参与开发了用于消化内镜手术具有力反馈功能和主从控制的多自由度柔性机器人,并带队应用自主研发的机器人系统完成了全球首次临床机器人消化内镜胃粘膜下剥离手术(三例手术于印度,两例于香港)。目前该手术机器人平台已于新加坡成立初创公司EndoMaster Medical,并顺利完成千万美元级别B轮融资。除此之外也开展了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定位以及机器学习方向的课题研究。主导研发了多项基于传感系统的临床医疗技术方案,如基于永磁体被动定位的导管定位及监测系统和用于急诊室等待区的智能病床。目前其申报的专利技术已授权新加坡本地创业团队用于开发新型医疗设备。孙教授在机器人及生物医学相关领域已累计发表20余篇国际期刊论文、30余篇国际高水平会议论文、一项PCT发明专利以及一篇书籍章节。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引用与重视。依据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引用总数为975次(H-index为14)。





1

28

1

唐晓莹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大学)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

学士(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学院)


研究领域

算法设计,智能网络,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技术项目委员会联合主席: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ICC) 2019 Workshop-ICT4SG - 2019

技术项目委员会成员:

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 - 2019

IEEE Power Systems Computation Conference (PSCC)- 2018

IEEE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 (APCC) - 2017-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Grid Communications (SmartGridComm) - 2015-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s & Applied Physics (ICMAPH)) – 2015





1

29

1

王方鑫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西蒙菲沙大学)

硕士(清华大学)

学士(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领域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系统及应用,云计算与边缘计算,机器学习,物联网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王方鑫博士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助理教授。他分别于2013年、2016年和2020年于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和西蒙菲沙大学取得计算机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他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博士后研究员。王博士已在国际顶级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包括ACM/IEEE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INFOCOM、ACM Multimedia等等。





1

30

11

吴辰晔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


研究领域

智能能源系统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吴辰晔教授现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助理教授,并获得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青年学者(Presidential Young Fellow)资助 。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吴辰晔教授曾在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吴教授于2013年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博士学位,导师是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


交叉研究是吴辰晔教授的特长和兴趣所在,目前他积极参与两项“CS/AI+X"类的研究领域:1)AI+能源经济学,重点研究基于AI的定价方案的脆弱性、在样本极不平衡情况下的AI局限性;2)CS+Urban Systems,即通过计算(往往是随机的)建模来理解许多现实世界的现象,其涵盖范围很广,从电力行业的共享经济到最优在线游戏配对机制设计。





1

31

1

吴亮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科技大学)

硕士(复旦大学)

学士(复旦大学)


研究领域

射频,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与系统


学术领域

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吴亮博士于2018年11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职理工学院助理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面向第五代移动通信与物联网应用的射频/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及光纤-无线融合片上集成系统等。


吴亮博士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复旦大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位,并于2012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的博士学位。自攻读博士起,他一直从事着CMOS毫米波相控阵集成电路与系统芯片的研究工作。自2013年至2015年,吴博士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研究助理教授,并兼任香港科技大学-高通联合创新研究实验室副主任;期间,他提出了CMOS可见光通信系统芯片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联合创建了捷通科技。该公司获得了香港创新科技署的创业资金支持。自2016年至2018年,吴博士于香港城市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高级研究员;期间,他成功开发了一款频率为310-GHz的CMOS辐射器系统芯片。


吴亮博士的论文主要发表于集成电路领域的权威期刊,包括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JSSC)、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 Regular Papers(TCAS-I)、和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JLT)等,以及集成电路领域的顶级会议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 Conference(ISSCC)。就部分成果,他申请了2项PCT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吴博士曾先后独立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香港研究资助局基础研究基金、香港科技大学概念验证基金等各类项目。他担任了2015年国际无线论坛(IWS)程序委员会委员,2015年香港天线/微波联合学组研究生研讨会会议副主席。吴博士是IEEE会员,并由2017年起担任香港天线/微波联合学组执委会委员。目前,他在集成电路相关领域的一些权威期刊担任审稿人,其中包括JSSC、TCAS-I、TCAS-II、TMTT、MWCL、TVLSI等。




1

32

1

俞江帆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研究领域

微/纳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生物医学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俞博士在2014年获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在2018年获得了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2018年至2019年)和多伦多大学(2019年至2020年)担任博士后。俞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纳米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领域。俞博士在微/纳米机器人的群体控制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它们的基本建模、驱动策略、运动和重构控制以及生物医学应用。自2017年以来,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了7篇顶级期刊论文,包括《自然通讯》、IJRR、T-Ro、T-Mech、ACS Nano。他的数篇期刊论文被ISI收录为高引用论文,并在科学、自然、国际新闻有所报导,如CNN。俞博士还发表了一部专著,以及在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包括ICRA 和 IROS。俞博士曾获得多个有影响力的奖项,包括《自然通讯》杂志评选的物理学50强文章(2018年)、T-Mech最佳论文奖入围(2020年)、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研究成果奖(2018年)、香港青年科学家入围名单(2018年)、国际仿生创新大赛一等奖(2019年)。他曾担任 Frontiers in Robotics and AI 的客座编辑,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biquitous Robots 2019的副编辑,以及顶级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包括T-Ro、T-Mech、RA-L、ICRAIROS






1

33

1

杨升浩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硕士(北京大学)

学士(南开大学)


研究领域

信息论,编码理论,网络编码,网络计算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杨升浩博士在2001年获得南开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北京大学工学硕士学位,2008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信息工程博士学位。杨博士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2008年至2009年)和香港中文大学网络编码研究所(2010年至2012年)做博士后研究。在2015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他受聘任教于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杨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编码以及相关的信息论和编码理论,并涉及网络计算以及量子信息等领域。他是分批稀疏(BATS)码的共同发明人,并获得发明专利多项。




1

34

1

尹峰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硕士(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

学士(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领域

统计信号处理(侧重估计理论),机器学习(侧重高斯过程),传感器数据融合(分布式信息传递),室内定位与追踪的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尹峰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于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本科毕业之后,他来到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继续攻读电子信息工程,并于2011年和2014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在2014年,他从欧盟获得了玛丽居里学者奖学金。博士毕业后,他加入了瑞典爱立信研发部。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信号处理、数据融合和机器学习。尹峰于2016年6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





1

35

1

张焯然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多伦多大学)

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研究领域

医疗机器人,微纳尺度自动化,机器人学细胞操作,人工辅助生殖技术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张博士在2014年获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在2019年获得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并于2021年5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任助理教授。张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微纳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以及生物医学工程,主要侧重机器人学细胞操作技术在人工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和临床转化。他的工作目前在包括多伦多、南京、上海、长沙在内的多家医院进行临床试验。他的研究成果在机器人自动化领域和临床生殖医学领域均获得最佳论文奖,包括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旗舰会议ICRA的2019年最佳自动化论文奖、IEEE RAL期刊2019年度最佳论文提名奖和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SRM)2020年度技术创新一等奖。





1

36

1

朱熹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南洋理工大学)

学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为主导的新型材料科学,包括医药小分子,电池材料和类脑计算光电芯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朱熹教授于2006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获得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2010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朱教授201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和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目前兼任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普适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熹教授一直从事凝聚态物理中的化学键理论在交叉科学中的应用。目前他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材料科学尤其是新能源和生物医药中的应用,领导团队开发了基于智能机器人和云计算技术的云端材料化学实验室MAOSIC以及区块链赋能的智能化学实验系统BiaeP。实现绝大部分化学实验的全无人化、智能化以及实验数据的防伪。通过新材料的逆向合成和“按需合成”,促进材料科学在AI时代的新发展。





1

37

1

张功球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学士(北京大学)


研究领域

金融工程,蒙特卡罗模拟,应用概率,信贷风险,机器学习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张功球教授于20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学士);于2017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系统工程与工程管理学系(博士学位)。随后,他在武汉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张教授从2018年10月起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开发金融模型、发展高效且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算法来解决金融工程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包括期权定价与对冲、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矫正、预测以及蒙特卡洛模拟。他也对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金融工程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





1

38

1

陈怿

研究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

学士(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领域

无线通信和网络,资源分配和优化,大数据分析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陈怿博士于2007年在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期间,她在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自2015年3月,她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职副研究员。她于2016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她的研究兴趣包括:无线通信系统的干扰建模、资源优化和介质访问控制、数据中心网络的调度和路由算法、大数据分析。




1

39

1

林立德

高级讲师


教育背景

硕士(滑铁卢大学)

学士(皇后大学)


研究领域

设计和开发大型计算机系统,用于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关键任务应用,利用服务器集群和移动计算技术,并利用可扩展、基于分布式服务的架构设计


学术领域

计算机工程方向


上下滑动浏览更多


个人简介


林立德讲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高级讲师。他在皇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在滑铁卢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目前,他还担任深圳大数据研究院的总工程师,该研究院由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学术)罗智泉(Tom Luo)教授主持和指导。


林立德讲师在201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他曾担任过董事、软件架构师和软件经理等多个技术职位。


他在软件开发方面拥有多样化的技术知识。他的专长是设计和开发大型计算机系统,用于高性能、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关键任务应用,利用服务器集群和移动计算技术,并利用可扩展、基于分布式服务的架构设计。


他曾为仓库和存储设施、航空公司、生化实验室以及金融和银行服务开发并实施了许多计算机系统。






理工学院简介

理工学院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第一所理工学科类的学院。在面对国家及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及国际学科发展趋势下,理工学院在学科上定位于战略性新兴理工学科,着重培养全面型和创新型的理工人才。与此同时,秉承着香港中文大学优良的学术传统和结合深圳作为中国硅谷这一独特的地理、科技和产业优势,理工学院在学术科研上致力于打造国际公认的一流科学和工程学术中心,除了拥有电子、物理、化学、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和金融工程实验室外,还建立了各研究领域的专业实验室。此外,理工学院还拥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实验室、区级重点实验室、校企合作-联合实验室。


理工学院于2015年创立,至2020年,理工学院共开设4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理论数学方向、应用数学方向、金融数学方向)、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工程方向、电子工程方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与数据科学学院、经管学院联合创办)。所有本科专业设置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经验积累,为工程类专业开设毕业设计课程。在研究生项目上,理工学院目前共设2个授课型研究生项目: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人员(与经管学院联合开办)、通信工程理学硕士专业;3个研究型硕士生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哲学硕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哲学硕士、数学哲学硕士。在博士项目上,理工学院共开设3个项目: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哲学博士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哲学博士项目、数学哲学博士项目。

 

为了更好地培育勇于创新、高瞻远瞩、具备全球视野并努力改善业界和社会的优秀人才,理工学院在全球范围内招聚世界级的一流教授团队,包括图灵奖获得者2人、菲尔兹奖获得者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以及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人。理工学院现有教职人员100余人,包括全职教授73人,兼职教授21人,客座教授18人。其中99%具有博士学位,10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或工作经验。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阅读更多请点击:

在港中大(深圳)读数学,你会遇到这样的老师

在港中大(深圳)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你会遇到这样的老师

在港中大(深圳)读化学, 你会遇到这样的老师



联系方式


学院邮箱:

sse@cuhk.edu.cn


联系电话:

(86) 0755-8427 3833


学院网站:

https://sse.cuhk.edu.cn/




扫码关注我们


欢迎投稿 | 邮箱 : cuhkszjz@foxmail.com

微信号 :cuhkszjz

港中大深圳家长

徐扬生微信公众号:xuyangsheng-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微信公众号:cuhksz2014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微信号:CUHKSZ_AO

CUHKSZ就业与升学微信号:CUHKSZCPD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